close

電影

藝術電影的標準在哪?

一般而言

所謂的藝術是指

凡含有審美的價值的活動及其活動的產物

而能表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及情感

並予接觸者產生共感者

謂之藝術。

「鐵達尼號」感動了全球無數的觀眾

但是它的藝術價值高嗎?反觀蔡明亮的「愛情萬歲」

冷到不能在冷

為何它能在國際大獎威尼斯影展拿到最佳影片呢?這兩部影片都符合了「藝術」的標準

但是哪一部藝術價值高?到底電影如何去評斷它的藝術價值?
 電影是一門藝術

相信沒有人能反對。

但電影同時也是一項商品

這是一八九五年法國盧米埃兄弟發明電影以來

即客觀存在的事實。

最早的電影製作者

已經懂得以收門票方式

招攬對這項新發明好奇的觀眾入場。

而在此之前

所謂的「西洋鏡」

主旨亦在於營利。

算起來

電影的商業性格

理應早前於其藝術潛能。

 然而甫進入二十世紀

電影人便不再滿足於將這項世紀末的新發明

單純視作搖錢樹

他們藉由推陳出新的電影語言

把電影的影像與敘述魔力逐步向未知的領域拓展。

電影的商品性格與藝術特質同時迅速成長

一百年後的今天

電影已經是一項產值無可估量的全球性產業

光是美國好萊塢一年的全球票房

就可以逼近百億美元之譜

而其他國家亦莫不想方設法振興本國電影工業。

同時

電影的藝術價值亦自成一門獨特學問

雖然標準人言人殊

但各式各樣的影展莫不標榜自身的價值與風格。

電影藝術隨著百年傳統的逐漸積累

創造了豐富的人類視覺新領域。

 筆者以上的敘述

用意不在於將電影的商品性格與藝術特質對立起來。

事實上

兩者雖然不見得相輔相成

但有時仍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交集

亦即「叫好又叫座」的情形並非罕見。

當然

叫好不叫座

或者叫座不叫好的情形

亦經常發生。

總之

商品歸商品

藝術歸藝術

譬諸兄弟爬山

各自努力。

 最近幾年臺灣電影市況低迷

人所共知

為此某些人總愛將之歸咎於臺灣電影的「藝術化」

亦即現在的臺灣創作者專拍一些消費大眾看不懂的東西

影響了票房。

前一陣子國內資深導演朱延平在報上公開批評

說:「國片會這麼慘

就是幾年來導演拍片都只懂孤芳自賞。

」 國片票房的低迷

果真必須怪罪於臺灣電影的藝術傾向嗎?那為什麼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賣出了不錯的成績

而相較之下

這幾年來仍偶爾開拍的商業電影

卻票房慘澹? 應該說

臺製商業片根本打不過好萊塢與港片

才是觀眾捨國片而一窩蜂掏腰包為《MI3》與《達文西密碼》捧場的原因。

相較之下

臺製藝術電影反而在小眾市場挽留了不少粉絲。

所以

與其怪臺灣電影孤芳自賞

不如鼓勵商業電影多爭氣一點。

光靠一味抄襲美式與港式風格

是喚不回消費取向的觀眾的。

參考資料 二二八藝術電影
我的評論不一定是對的喔!其實每個人的藝術論點都不太一樣...而你說的兩部電影..就是像我說的一樣..而每部電影都有瞭解他藝術的人在..像是大人喜歡成熟的片..小孩喜歡搞笑的片..就是因為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藝術觀點..如何判斷它的藝術價值..我覺得就是由個人所對它的感覺..印象...它的內涵...意義所在.....去判斷的...希望有幫到你....!!!!
{*絕版 影城*}超多經典 *絕版DVD* ~幾乎都有您要找的 *絕版DVD* ~可以在 *問與答* 留言詢問~*絕版 影城* 電影DVD~通通都是 *全新正版* ~* 推 * 推 * 推 * 推 * 推 * 啦 ~ˇ~{* 絕版影城 * 全新網址 *}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a52573333

藝術電影推薦,藝術電影心得,八大藝術-電影,藝術電影有哪些,藝術電影 英文,藝術電影 dvd,台北藝術電影,人文藝術電影,逆向思考的藝術 電影,旅行的藝術 電影藝術電影,藝術,臺灣電影,蔡明亮,電影,臺灣,威尼斯影展,盧米埃,好萊塢,國際大獎

音樂|入圍者|上映|影片|歌曲|獎項|典禮|明星|得獎名單|入圍名單|二輪片|頒獎典禮|

電影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81502216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ye444001 的頭像
    toye444001

    2010世界盃足球賽

    toye444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